
保险给建筑工程质量上把“安心锁”
2018-07-05 15:01:40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1.40万亿元,新签合同总额25.47万亿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31.72亿平方米。规模巨大的建筑业不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存在的质量水平不平衡问题也因此备受关注。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建筑工程领域,由于涉及主体众多,各主体间难于协调管理,往往导致效率低下、进度延缓。而有些承包商为获取项目往往先低价中标,再非法进行层层转包分包。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利润不被摊薄,这些承包商在中标后会想尽一切办法要求发包方增加预算。以上这些问题都易导致建筑工程工期紧、质量差。此外,建筑竣工后若发生质量问题,也往往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包括建筑商、政府、业主等在内的多方都期待能够解决这一难题,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 Defect Insurance,简称IDI)将会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答案。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属于建筑质量保险的一种,是由开发商向保险公司交付保险费,由保险公司按照约定,对于因房屋主体结构或非结构工程(根据保险合同约定部分)存在缺陷,在保险有效期内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给房屋业主造成损失时给予赔付的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
201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培育工程质量保险市场,完善工程质量保证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四川。
随后不久,政府基建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项目率先在深圳落地,平安产险、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3家保险公司中标深圳福田区政府投资代建工程项目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深圳保监局方面表示,该项目开创了商业保险参与政府基建项目的新模式,参与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加强对代建项目工程质量的有效监控,保障代建责任全过程履行和后期维修责任到位,转移部分政府承担的维修责任和质量风险。
盛安保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风控部门王经理告诉《金融时报》记者:“IDI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入专业、独立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通过进行全过程质量风险管控确保建筑质量,为承保的项目提供专业的质量风险管理服务。”
在开工前阶段,风险管理机构初步评估项目质量风险;在施工阶段,风险管理机构进行施工方案、图纸等资料检查,以及建筑实体检查和建筑工序检查,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在竣工验收阶段,风险管理机构将对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情况、质量缺陷处置结果进行汇总评价;在复查阶段,保险责任生效前,风险管理机构将对该项目进行实地回访检查,对竣工遗留质量风险问题和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核。据了解,风险管理机构还会在每一阶段出具相应的报告。
上海是国内探索工程质量保险的先行者,也是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试点地区之一。近日,据媒体披露,2017年,上海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保险金额达2760多亿元。此外,上海IDI机构还实现了走出国门。2017年,有20多个上海国外援建项目实施了IDI。
随着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稳步发展,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逐渐释放。但要想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巨大作用,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得到妥善解决。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推广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建筑工程事关多方,关系重大;但另一方面,工程参与各方的保险意识却较为淡薄。这一矛盾的存在制约着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保险市场尚不发达、社会保险意识较为淡薄的发展阶段,通过出台强制投保的有关规定来推广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不失为一种办法。
建筑工程投入巨大、风险较高,保险公司承保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压力。强制投保不仅有利于提高各方的风险意识,完善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从保险业的角度来看,也有利于分散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对此,也有专家建议建立相关的信息分享平台,收集汇总被保险建筑工程的所有损失、赔偿的有关信息等供保险公司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