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健康管理”破除商业保险数据难题

2017-04-11 15:39:45 来源:中国保险网
  • 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近些年来增长迅速,但是同时赔付率也居高不下,行业数据基础薄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具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优势的保险科技公司正在积极冲破商业健康险发展的困境,通过与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大健康产业生态化合作、上下游产业链式,从降费控费、异化定价、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等多个方面尝试解决健康险发展的难点。

    同时,尽管“健康险+健康管理”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但慢病人群的依从性问题影响了健康险的风控效果,监管限制也制约着健康险的创新发展,而提供主动干预型健康管理服务并对此收费或是解决方案之一。

    大数据与差异化定价

    商业健康险过去十多年发展缓慢关键原因是缺乏健康数据。一方面健康数据量不够大、不够全,另一方面数据价值随着时间衰减严重、可拆解维度有限。

    由于健康险行业的数据基础薄弱,还缺少和医疗机构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而且保险公司自身IT能力在金融行业里也相对落后,导致健康险的创新大多仅局限在产品形态上,比如对免赔额、重疾病种等做少量微调,不能真正利用大数据带来的科技红利。

    破除创新发展瓶颈,目前除了保险公司,一些具备产品研发能力的保险类科技公司也加入进来。通过健康管理app、可穿戴智能设备、线上健康问卷等方式,为保险行业实时采集用户健康信息的渠道已经大为增多。采集到的健康数据可以从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地区等多维度进行分析,有相似特征的用户可以进行归类,从而获得更精准的用户数据,对于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定价及控费,以及拓宽保险保障人群范围将有很大帮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的发展,未来识别风险的维度增多,健康险保障人群范围也应该逐步形成图谱,而不是像过去直接拒保高风险人群。在高风险人群这端,保险公司可以联手健康管理服务商,以提供丰富的健康服务为主,辅之以少量保险;对低风险客户而言,保险公司则可以联合再保险公司设计出费率更优惠的保险产品。

    尽管如此,大数据是保险业努力的方向,但目前各家公司掌握的数据量还不足以作为差异化定价的依据。

    另外,智能终端的标准不同,导致采集到的数据准确性也存在问题。一位保险科技公司精算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据的准确性是能否被采用作为保险定价参考的前提,目前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记录信息的差异很大。仅以手机为例,华为、三星、苹果在计步时步数都不相同。大量数据被实时收集起来之后,还要经过模型验证,证明走路步数等和风险发生率确实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才能最终作为差异化定价的依据。

    互联网+健康保险

    近年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显著。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6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报告》,2016年,互联网健康保险规模保费达到31.8亿元,同比增长209.9%。

    互联网产品与技术能力能够有效提高保险机构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保险机构因此能够提供给客户更优惠的健康险产品。

    互联网保险相关机构开发产品的运营成本在费率分摊中的占比仅是传统保险公司的1/3。同样一个产品,互联网保险机构来研发,只需在净成本上加7%~8%的渠道成本即可,而传统保险公司来做渠道成本至少要30%。

    互联网产品能力还能够降低与用户的沟通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PC端及移动端产品都会通过AB测试来进行迭代打磨,良好的交互设计可以降低与用户的沟通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他们还会通过对注册用户购买行为的分析,及时找出交易流程中阻碍购买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改进。

    在营销环节,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保险机构能够实现健康险产品的智能推荐和精准触达。

    通过自建网站、微信、app等平台,结合自身行业经验,并与百度大数据、复星大数据等合作,大特保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用户画像,针对不同健康风险偏好的人群完成健康险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推荐,实现产品的精准触达,不仅有利于产品营销,而且也是很好的风控手段。

    与传统线下代理人相比,线上产品精准触达能降低获客成本,并且更为年轻客户群所接受,因此对于这部分客户群的市场教育也能发挥作用。

    不过,目前传统公司商业健康险的销售主要还是依靠线下代理人的讲解,由于代理人水平不一、条款相对复杂,对保险合同理解分歧所造成的理赔问题一直是线下保险销售渠道的痛点,长期以来对保险公司、行业、客户都造成了伤害。而这一难点有望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将保险条款中的专业医疗术语、免责条款等关键信息用标准化的中立性、语言无偏差地解读给用户,降低用户认知门槛,辅助用户理解保单。下一步需要细化的是如何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将解读展现给用户,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例如用多媒体代替纯文字,讲解条款背后的理赔案例等。

    目前人工智能在国外已经可以应用到健康险的理赔反欺诈的领域,解决带病投保等问题。但是在我国,体检机构、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整合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这一应用还得依靠大健康行业的整体推进。

    主动干预型慢病管理

    在健康险从“被动支付”向“全流程管理”的转变过程中,慢病人群是重要市场之一。但以往针对慢病人群的健康险产品存在客户依从性问题,从而难以有效控制风险。

    健康险的创新也需要监管适当放宽政策。以往健康管理服务费被算进保费中,但是由于客户对健康管理服务使用的频次不高,实际上该项成本可以摊薄。要真正的控制风险,就需要长时间主动的健康管理,其服务成本并不低,甚至会高于保费。

    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健康保险产品中和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各类费用不得超过保费总额的12%。另据中保协的相关报告,目前大部分健康险产品年保费大约为2000元。由此可见,根据现行规定,能计入保费的健康管理年支出人均不可超过240元,远远无法覆盖慢病管理成本。

Copyright © 2016-2025 盛安保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71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