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收金融反腐影响 2017将是保险业艰难的一年

2017-04-17 16:17:36 来源:经济观察报
  • 金融反腐风暴中,保险行业受到不小的打击,现在很多人利用经济杠杆来发财,是对实体经济的犯罪!

    始于去年底的行业变局至今还在发酵。

    保险板块延续下行趋势,截止到4月14日收盘,行业指数累计下跌了1.3%,跌幅大于同期上证指数。

    行业震荡,影响的不仅仅是市场,行业也出现了轻微的消极情绪。“虽然行业在去年下半年已经进入调整期,但一个人的变动,或许意味着不一样的监管导向。”

    过去的六年,伴随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人身险费率改革后万能险突飞猛进,以及个别险企在此基础上的激进股权投资,部分被异化的万能险已无人问津,“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寿险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转型。

    随着万能险陆续下架,行业规模逐渐缩水——万能险规模急刹车、财险增长缓慢,保险回归保障的路上,机构需要沉下去做业务。

    行业情绪消沉”不是因为外界因素,而是是无奈于监管的失序。近几年保监会的监管措施、政策比较无序也是事实。接下来,投资渠道确实要收一收。一些市场的主体跑太快,而相应的监管、机制等尚未跟上。

    暂别猛增长时代

    根据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654.40亿元,同比增长10.35%;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0248.40亿元,同比增长35.41%,而在2016年保费统计数据情况为,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99.23亿元,同比增长9.91%;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568.23亿元,同比增长63.79%。此外,今年前两个月,寿险公司总资产124583.77亿元,较年初增长0.17%,而在2016年同期,寿险公司总资产就已经达到103850.32亿元,彼时同比增速为4.56%。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脚步慢下来了,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亦成为过去时。

    2011年10月,保险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中国从全球第六大保险市场升到第二大保险市场。

    2011年,保险行业总保费收入为1.4万亿元,2016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1万亿元;行业总资产则在几年内从6万亿元增长至15万亿元,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GDP增速。

    2013年,人身险费率改革正式拉开帷幕。预定利率的放开,打开了保险公司开启了快速积累保费,扩充公司规模的通道,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日渐盛行,万能险如“黑马般”驰骋于保险市场,行业格局黯然生变。

    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需要有好的资产配置项目,然后去发行目标群体比较明确的产品去进行资产负债的匹配,但它需要满足一些约束条件和前提。

    或许问题出在了产品异化和错配上。“万能险很灵活,但确实被一些公司做歪了”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如是称。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公开表示,部分机构聚集资金冲劲强,尤其是一些寿险公司,大力发展短期险、高回报的理财型产品,就是要把规模做大,把大量资金聚集起来,然后用于投资,高杠杆、高风险运作,博取高收益。

    当理财型产品在收益上进行了错配、时间上进行了错配、流动性上进行了错配,资产负债没有平衡就难以持续了。

    调整自去年下半年迎面而来,保监会先出台政策规范中短期存续产品后,又在9月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对万能险保费比例做出严格限制。

    新规落地,万能险规模猛减,行业发展速度亦受到影响,一个快速增长的时代或将变样。目前,财产险增长比较比较缓慢,原来增速主要是由寿险的快速发展导致,现在导向改变以后肯定会慢下来。

    阵痛中的竞争新格局

    随着监管高层的震动和行业发展逻辑生变,金融反腐进入深水区,保险行业需要慢下来进行生态、环境的整顿和梳理

    但在中小险企来说,这或使其在已经行进中的转型之路更加迷茫。在目前的市场化程之下,行业自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但监管方向上可能会出现一些调整,原来的某些发展模式会受到挑战。

    在慢下来之后,行业需要对如何表现其核心价值进行思考。对于个别公司来讲,这会很难受,原来的增长模式之下,速度慢下来会难受,也会面临一些麻烦,比如说很多公司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将面临流动性压力;其次,结构调整的难度也不小,很多公司原来主要依赖银保渠道,现在要建立自己的个险销售团队,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

    根据2016年9月保监会76号文,不符合精算规则的产品需要在2017年4月1日前停售。新产品尚未大面积上市,竞争却以黯然开启。

    新的竞争格局下,作为监管部门来讲,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制定相对公正的规则,对所有的竞争主体一视同仁。或许有人会提到目前竞争规则有问题,有些规则天然的有利于一些公司,不利于另外一些公司。

    趋紧的投资

    接下来,投资渠道要收一收,一些市场主体跑得太快了,而相应的机制、监管等尚未跟上。

    保费增长之外,保险投资收益上升和利润的增长是过去六年保险行业取得的另一张成绩单。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四年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04%、6.3%、7.5%、5.66%,,而在这以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大多低于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如2008年至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分别为1.91%、6.41%、4.84%、3.49%和3.39%。

    投资收益的变化始于对险资投资运用的松绑。

    2012年,保监会陆续发布10项保险资金运用新政策,进一步放开不动产和股权的投资行业和领域,允许投资银行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允许保险资金以对冲风险为目的参与金融衍生品。2013年-2015年,保监会又陆续放开投资创业板、创业投资基金、优先股、支持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增加境外投资范围等。

    可以看出,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方面全面展开,股权、股票和基金的比重由2012年末的15%上升至2015年末的23%;另类投资也成为重要投资渠道,告别简单配置的时代。

    保险资金规模的增长,催生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过去几年间,保监会批复设立、筹建、开业的200余家各类保险主体中国,有2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中5家已经开业。

    发展总会问题相伴。保险资金投资的松绑和万能险的崛起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中短期保险产品,期限在1-3年,资金成本在5%以上,甚至更高,倒逼资金不得不投向流动性低、期限长的不动产、信托、基础设施、收益高等另类资产。出现流动性错配、时间错配,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

    在这一过程中,个别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手握万能险保费在二级市场进行股权售亦或是频繁举牌、投资风格激进,一时间万能险被贴上“野蛮人”的标签。于是,保险资金投资的政策环境开始趋紧。

    总体来说,2017年是对保险公司来说非常艰难的一年。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当前金融领域不稳定,保险资金运用领域也出现与一致行动人非友好投资、非理性举牌、激进经营和激进投资、产品多层嵌套和监管套利、跨境跨领域大额并购和投资等问题。未来将限制或者取消高风险保险机构的有关产品和业务,把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落到实处;从严规范保险资金关联交易行为,从严问责和处罚。

Copyright © 2016-2025 盛安保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71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