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监会将严抓偏离“保险”初衷的企业
2017-04-18 16:31:38 来源:新浪综合
险资放开,猛虎出栏
险资一直以来都被称为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被认作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典范。但是,在逐步放开的投资渠道面前,有些保险资金似乎忘记了自己姓“保”。
2012年,保监会连续发布10余条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政策,进一步放开股权和不动产的投资领域和行业,允许投资信托、银行理财等金融产品,允许保险资金以对冲风险为目的参与金融衍生品。
2013年-2015年,保监会又陆续放开投资优先股、创业板、创业投资基金、增加境外投资范围等。
自此,保监会可以放开的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基本都放开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得到有效扩大。不可否认,解放险资后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2013年-2016年,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从8万亿增长到15万亿元,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则分别达到5.04%、6.3%、7.5%、5.66%。而在2011年仅有3.6%。
但是,也有少数险企伴随着渠道放开,误入歧途。“你有钱,举牌、要约收购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作为对一些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公司的挑战,这有积极作用。但是,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如此怒批。
险资作为股东进入某家上市公司,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从公司发展的长远角度来做出管理上的调整是合理的。但去管理一家本身不熟悉的企业,不是保险公司所擅长的,既脱离了保险公司的主业,也脱离了保险姓保的实质。
这些险企为何要涉足不熟悉的领域?这与实际控制人密切相关。
在保险牌照放开的情况下,一些资金饥渴型企业进入保险行业。其风险管理意识上与金融机构的审慎意识相悖。他们旗下的公司,理财型产品占比高、投资激进、关联交易等问题凸显。
此外,某些保险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通过层层代持突破了51%的红线,达到80%-90%甚至更高,导致险企被家族控制的现状,公司治理、风控体系同虚设。
在此情况下,某些保险公司的举牌行为并非为了自身,而更多是配合利益相关方的一致行动。可以说某些“保险公司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
相比其他金融机构频频曝出资金缺口,彼时的保险业显得很有钱。多家险企在二级市场豪掷动辄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资金似乎成为家常便饭。
险资汹涌的背后是万能险的失控。万能险并无原罪,只是包含投资和保障两大功能的人身险产品,客户的保费会分别进入风险保障账户用于保障,和进入投资账户用于投资。所以取名为“万能”。
但是,在某些保险公司的运作下,其万能险产品仅包含极少的保险保障,更多的是倾向于理财功能。所以,此时的万能险已经不是保险产品,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理财。而该类保险公司也通过万能险吸金,搭建资金池。
值得一提的是,保费并非保险公司自有资产,而是其负债。也就是说,某些险企拿着别人的钱,在资本市场疯狂扫货。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万能险结算利率一度超过8%,倒逼险企寻求高收益资产。其二,利用廉价的险资(相比较银行贷款、信托等渠道,保险资金成本很低),配合实际控制人的收购。
某些企业急功近利 脱离“保险初衷”相比国内,不少公司为迅速做大规模,大量销售中短期产品(如万能险、分红险),其投资的资产本身流动性较差,容易导致“短债长配”导致的流动性错配风险。
在国内,部分险企举牌上市公司存在为单一控股股东利益所驱动、高昂成本买入的现象,明显有违“保险”的初衷。
放眼国外的保险公司,无论是保险资金来源还是投资渠道领域,都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国外保险公司专业做一件事,就是设计保险产品,其投资交由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
资料显示,国外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管理方式通常分为三种:
一、是委托基金公司或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进行管理,此方式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公司。
二、是保险公司内设保险投资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投资活动,有利于风险控制;缺点是专业化程度不够,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化需求。
三、是大型保险集团以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方式开设专业投资管理公司,进行资产运营和管理。这种运作模式有利于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的市场运作,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水平。
在国际保险业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采取设立专业投资管理公司的模式对保险资金进行经营管理的。通过资产全球化配置平滑不同金融市场的周期波动,有效分散资产管理的市场风险。
保险资金到底该怎么管
保险资金投资应该把安全性放在首位,不可以盲目追求高收益、高风险,而应寻求建立在资产负债匹配基础上的长期稳定回报。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内容,保险公司应按照偿还金额、时间以及利率敏感程度,对保险产品进行细化,确定适当的投资策略和目标,制定适当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实现资产负债的大体匹配。
为了不让某些险资一条道走到黑,保监会从去年年底也加大了监管力度,给予某些违规险企严厉处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释放出更加强烈的严监管信号,目的在于防风险,全面落实“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
保险业是高负债行业,保险资金并非保险公司自有资产,管好这笔钱,并确保资金保值增值是保险公司的应有职责。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持续和“资产荒”加剧的背景下,随着保险业总资产不断做大,新增保险资金投资需求以及大量到期资金的再投资需求迫切,保险业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矛盾突出。
因此,保险机构在资金运用上坚持稳健审慎,服务主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化投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依法合规;监管“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从实从重从紧强化保险资金运用日常监管工作,实施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的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和压力测试等规则,加快构建保险资金运用现代监管框架,加强政策引导等。
化解矛盾是当务之急,根据保险资金特性,为其找到好的“出口”则是有力抓手,目前保险资金投向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投资。在资产荒背景下,保险机构加大了在市场中寻找合作伙伴的力度,比如券商资管子公司手中的好项目会受到保险机构的欢迎。此外,遵循安全第一、绝对收益的原则,投资管理资格也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拿下的,投资管理人的责任和义务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