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不万能 保监会勒紧监管缰绳防风险

2017-05-26 14:28:4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万能险风光不再。
      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关于某保险公司“600亿退保金”的传言,还是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险或投连险产品的新规,都传递出市场、监管对万能险的持续关注。
      的确,从“宝万之争”始,万能险屡屡站在风口浪尖,可谓家喻户晓。目前,保监会正在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系,《人身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相继落地,站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抓好保险监管工作导向,这是防风险、治乱想、补短板、支持实体经济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勒紧监管缰绳
      面对万能险引发的问题,保监会正在完善万能险监管制度,建立万能险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宏观调控机制,以及开展全行业现金流压力测试等。
      此前,保监会已经下发了一系列人身险新规,并且产生一定震慑作用。73家公司中有49家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呈现负增长,占比高达67.12%。其中,下降超过50%的公司占到半数以上。
      而监管近期更是动作频频,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人身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根据保险业务和资金特点,实行分账户的资产负债管理;产品开发、分红政策制定、万能结算利率确定各个环节均需要考虑资产负债互动的影响,充分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公司经营的影响等。
      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更是强调,万能险、投连险产品设计应提供不定期、不定额追加保险费,灵活调整保险金额等功能。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
      某寿险公司业务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市场上热销的附加万能险“以辅促主”的产品恐将失灵,保险公司的主力产品必须限时调整。“主险提供死亡、重疾、意外等风险保障服务,附加险提供资产保值增值功能。不过,一些保险公司给予附加账户高结算利率,资金配比集中在附加账户,并且附加账户可以随时退保。”
      正如保监会所言,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站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抓好保险监管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万能险不万能
      不过,对于万能险本身应该辩证看待。剖析万能险的结构,其介于分红险与投连险之间,所缴保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保障账户,另一部分用于投资账户。投保人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调节保障和投资额度;保险公司代为管理账户资金进行投资理财,投资收益上不封顶、下设最低保障利率。
      追根溯源。1979年,世界上第一款万能险在美国应运而生。由于缴费灵活、保障可调,其一经推出,备受市场青睐。
      2000年,万能险进入中国。 2005年,随着股市进入“牛市”、银行利率频频上调,保险公司推出了专供银行渠道销售的简易万能险,在产品形态上抛弃了早期产品的复杂结构,尽量减少收费种类和标准,特别强调收益率和保证利率回报。
      某寿险公司精算师表示,“之所以中小保险公司选择万能险,一是市场确实存在需求,因为万能险收益稳定,略高于可类比产品,期限适中,风险保险公司兜底;二是万能险可以快速冲高规模,满足股东资本期待;三是在拥有良好投资渠道的前提下,万能险利润相对可观;四是大型保险公司多为国有企业,风险偏好相对谨慎,而中小保险公司多为民营企业,更愿意尝试此类业务。”
      不过,万能险并不万能。此前,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万能险是一个保险产品,具有风险保障功能,而这一功能正是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内在本质属性。万能险不能理解为万能的保险,或者是保障万种风险的保险。
      有效防范风险
      不仅如上所说万能险不万能,而且欲速则不达,甚至可能“走火入魔”。一些保险公司将中短存续期产品包装成万能险,一味缩短保障期限,过分强调投资收益,万能险业务一险独大,违背保险保障本质,“种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例如,偿付能力不足风险。根据“偿二代”及相关精算规定,万能险需要计提责任准备金的比例最高,已成最为消耗资本金的业务。
      目前,一些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虽然暂时达标,但是已经逼近“红线”,有必要及时采取增资、调整业务结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措施。
      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在万能险上采取激进策略,使得满期给付和退保问题严重,流动性风险引人关注。2016年,69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退保金2129.38亿元,同比增长63.22%。其中,31家公司退保金下降,38家公司退保金增长。

    此前,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强调,保险业正处于退保和满期给付高峰期,将持续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出压力,少数经营激进的公司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而个别公司治理失效、管控无力,极易成为风险爆发点。
      此外,资产负债不匹配问题也有可能导致利差损及流动性风险。一些保险公司为了覆盖负债端成本,不得不采取投资激进方式,出现了集中举牌,频繁跨领域、跨境并购等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今,随着保监业回归风险保障,强化保险监管,维护金融安全,外界正在期待积极变化的发生,一切值得拭目以待。

Copyright © 2016-2025 盛安保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7166号-2